废弃矿山地热资源再利用系统研究

废弃矿山地热资源再利用系统研究

废弃矿井的再利用对矿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矿井废弃后仍赋存着丰富的资源,有潜在的积极用途,尤其是大量可再生地热资源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分析了国外废弃矿井地热资源开采与利用现状,提出了一种废弃矿井地热资源利用循环系统模型,该系统利用顶板垮落后采空区的储水优势,能够充分利用废弃矿井地热、水及空间资源,进行清洁能源的生产,避免了矿井废弃后资源的浪费与次生灾害的发生,同时可有效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污染。研究结果表明:倾向长度350 m,走向长度4 000 m,高度6 m近水平工作面采空区的储水能力约为580 000 m~3,静态储能约为5 200 MW·h;考虑不同地层采空区的温度特性,设置冷热源水库,整个系统运行时功率可达8.4 MW,年供能约24 960 MW·h,可约为250 000 m~2住宅空间进行有效的供暖或制冷。与传统化石能源煤炭相比,系统运行时每年可减少约为7 812 t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系数仅为0.072 kg/(kW·h),降低了81%以上。此外,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废弃矿井的管理机构,提前做好矿井关闭前再利用计划。同时,矿业企业要做好再利用的技术储备与措施,实现废弃矿井的再利用,推动采矿区域环境恢复和经济复苏。

基本信息

题目一种废弃矿井地热资源再利用系统研究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浦海,卞正富,张吉雄,许军策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新疆工程学院矿业工程与地质学院,中国矿业大学教育部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中心,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文献来源煤炭学报 2021年02期
发表年份2021
学科分类工程科技Ⅰ辑,工程科技Ⅱ辑
专业分类新能源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974296,U18031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德资助项目(52061135111)
分类号TK529
DOI10.13225/j.cnki.jccs.xr20.1845
关键词废弃矿井,资源再利用,地热资源,采空区,清洁能源
页码:677-687
总页数:11
文件大小:5297K

论文目录

1 废弃矿井地热开采与利用
  1.1 废弃矿井地热回收系统
    1.1.1 闭环系统
    1.1.2 开环系统
    1.1.3 开闭环混合系统
  1.2 废弃矿井地热资源利用
2 废弃矿井地热开采系统设计
3 系统模型参数
  3.1 系统温度
  3.2 蓄水空间
  3.3 系统能效比
4 系统评估
  4.1 储热性能
  4.2 系统利用
  4.3 环境效益
  4.4 风险与挑战
5 结论

参考文献

[1] 干法选矿技术的现状及空气重介质流化床技术前景分析[J]. 国土资源导刊 2015(03)
[2] 分选用重介质悬浮液密度特性分析[J].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15(09)
[3] 洗煤重介质回收系统的技术改造[J]. 现代企业教育 2010(22)
[4] 表面活性剂对选煤重介质悬浮液稳定性的影响[J]. 煤炭技术 2021(03)
[5] 选煤用重介质粉工艺流程改造的思路与实践[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23)
[6] 重介质悬浮液密度自控系统的分析[J]. 机械管理开发 2020(09)
[7] 磁选回收净化重介质中相关问题的探讨[J]. 煤炭技术 2014(04)
[8] 重介质悬浮液流变粘度对旋流器分选的影响[J]. 中外企业家 2014(15)
[9] 大型空气重介质干法选煤系统的工业应用研究[J]. 选煤技术 2013(05)
[10] 三重介质分支水平井试井分析[J].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2009(02)
[11] 碳酸盐岩油藏三重介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8(02)
[12] 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选煤加重质的研究现状[J].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16(11)
[13] 沉淀池出水中重介质粉残余量检测的创新实践[J]. 科技视界 2017(19)
[14] 空气重介质脉动流化床试验参数的研究[J]. 煤炭技术 2016(04)
[15] 重介质管路平板闸阀的结构优化分析[J]. 唐山学院学报 2016(03)
[16] 重介质预抛对湖南某高碳酸钙型低品位白钨矿浮选试验的影响研究[J].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2021(02)
[17] 选煤厂重介质自动加药系统设计[J]. 河南科技 2014(04)
[18] “煤泥水重介质回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项目填补国内空白[J]. 神华科技 2013(05)
[19] 三重介质油藏斜井压力动态特征分析[J].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2012(01)
[20] 选煤重介质悬浮液稳定性分析[J]. 煤炭科学技术 2008(06)
[21] 双渗三重介质油藏试井分析[J]. 特种油气藏 2008(05)
[22] 三重介质试井模型在塔东碳酸盐岩气藏中的应用[J]. 油气井测试 2017(01)
[23] 三重介质油藏渗流模型与试井样版曲线[J]. 新疆石油地质 2008(03)
[24] 四重介质油藏渗流模型与试井曲线[J]. 岩性油气藏 2016(01)
[25] 新型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分选特性研究[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1(05)
[26] 煤泥含量对重介质悬浮液稳定性和流动性的影响[J]. 矿业科学学报 2020(06)
[27] 重介质悬浮液密度控制的无模型自适应仿真研究[J].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17(02)
[28] 三重介质缝洞型油藏流动问题初探[J]. 特种油气藏 2009(04)
[29] 骆驼山矿选煤厂提高重介质悬浮液密度稳定性的措施[J].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20(05)
[30] 次生布风条件下气固重介质流化床褐煤分选提质研究[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7(02)

相似文献

[1]中深层地热制冷技术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应用与展望[J]. 姚远,龚宇烈,陆振能,马伟斌.  科技促进发展.2020(Z1)
[2]清洁取暖 清洁能源——中国科学院地热清洁取暖高效开发利用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J].   科技促进发展.2020(Z1)
[3]我国地热清洁取暖产业现状与展望[J]. 汪集暘,庞忠和,孔彦龙,程远志,罗霁.  科技促进发展.2020(Z1)
[4]浅析中国地热发展道路[J]. 关锌.  城市地质.2012(02)
[5]地热利用迎来又一个高峰——2010年世界地热大会见闻[J]. 尹立河.  国土资源.2010(06)
[6]地热:新能源的机会[J]. 胡文瑞.  中国石油石化.2009(21)
[7]地热与北京2008奥运会——记北京地热国际研讨会[J]. 刘时彬,宾德智.  太阳能.2003(01)
[8]地热:21世纪的能源宝库[J]. 侯福志.  天津科技.2003(01)
[9]地热干燥[J]. 王宝和,王喜忠.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S1)
[10]陕北地区地热开采现状研究[J]. 王一凡,高俊义,徐跃洋,高喆森,刘玉皓.  陕西水利.2021(03)
废弃矿山地热资源再利用系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