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艺谋的电影是中国电影史的上的重要标志,他的电影中渗透着浓郁的中国本土化色彩,也深刻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乡土化的电影风格和深切的人文关怀都使得张艺谋的电影为广大观众所喜爱。本文以张艺谋电影中的台词为研究对象,从台词的文本构成和台词的表演艺术两个方面来重点分析张艺谋电影台词在各个方面的本土化特征。通过这些特征的描述提炼出对当前国产电影国产化创作的有益启示,为国产电影的兴起提供可资借鉴的素材和经验。电影的台词不仅包括以电影文本为基础的文字符号和演员表演出来的形象化荧幕试听语言,也包括语言背后的潜台词。本土化则是蕴含于本土人物事相中的内在气质和社会化进程中的必然存在。国产电影创作则指当前在的文化复兴环境下,国产电影的本土化创作。本文将从张艺谋电影中的台词入手,运用语言学和影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从张艺谋电影台词选择和设计、演绎和运用这两大块进行阐述,重点分析台词的语境特征、语体特征、语言风格以及台词的语音特征、演绎特征和修辞特征,并对潜台词的本土化风格作了深入研究,同时分析当前国产电影创作因同质化现象严重而导致的本土化特征不明显这一典型问题,力求通过分析张艺谋电影台词文字表面呈现出的本土化特征以及该文本在演员演绎和特定环境、画面中的作用,解析台词的本土化特征,由这些特征归纳得出张艺谋电影台词对国产电影创作的启示,从而大胆描绘我国电影事业民族化道路的前景和蓝图。
基本信息
题目 | 张艺谋电影台词的本土化特征对国产电影创作的启示 |
文献类型 | 硕士论文 |
作者 | 高锦奎 |
作者单位 | 广西大学 |
导师 | 韩颖琦 |
文献来源 | 广西大学 |
发表年份 | 2020 |
学科分类 | 哲学与人文科学 |
专业分类 | 中国文学 |
分类号 | I207.351 |
关键词 | 张艺谋,电影台词,本土化,国产电影,启示 |
总页数: | 53 |
文件大小: | 2244K |
论文目录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界定 |
1.4.1 对“台词”的理解 |
1.4.2 对“本土化”的理解 |
1.4.3 对国产电影创作的理解 |
第二章 张艺谋电影台词的本土化特征 |
2.1 台词选择和设计的本土化 |
2.1.1 台词的语境特征 |
2.1.2 台词的语体特征 |
2.1.3 台词的语言风格 |
2.2 张艺谋电影台词演绎和表现的本土化特征 |
2.2.1 台词的语音特征 |
2.2.2 台词的演绎特征 |
2.2.3 台词的修辞特征 |
2.3 张艺谋电影中潜台词的本土化特征 |
第三章 电影国产创作的现状 |
3.1 国产电影的复兴和回归 |
3.1.1 电影数量不断增加 |
3.1.2 本土元素大量出现 |
3.1.3 本土故事更加突出 |
3.1.4 民族方言不断闪现 |
3.2 电影国产创作中台词的同质化现象 |
3.2.1 国产电影题材的同质化造成的台词同质化 |
3.2.2 国产影片故事类型的同质化造成的台词同质化 |
3.2.3 国产影片创作手法的同质化造成的台词同质化 |
3.2.4 国产影片市场需求的同质化造成的台词同质化 |
第四章 对国产电影台词创作的启示 |
4.1 挖掘本土素材,避免核心内涵的同质化 |
4.1.1 影片内容紧扣时代背景,台词创作融入具体情境 |
4.1.2 叙述故事紧抓地域特征,台词创作凸显地方特色 |
4.1.3 人物形象突出典型特征,台词创作彰显角色个性 |
4.2 精心设计台词,避免角色类型同质化 |
4.2.1 台词语体风格应自然、合理、动情 |
4.2.2 台词句式应长短搭配、陈述为主、单复句协调统一 |
4.2.3 台词语境应善于把握特定环境下的特定语言 |
4.3 擅于演绎台词,避免表演程式同质化 |
4.3.1 遵循现代汉语语音规律,慎用方言和外来语 |
4.3.2 语调、音色、语气应发于心、形于外 |
4.3.3 善于运用修辞,强化语言效果 |
4.3.4 道破不说破——注重潜台词的运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参考文献
[1] 张艺谋电影创造风格研究——评《风格创造:张艺谋电影创作论》[J]. 林产工业 2020(12) |
[2] 改编策略与文学反哺——张艺谋电影的文学改编研究[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4) |
[3] 张艺谋电影色彩的意义和美学价值[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12) |
[4] 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语言运用[J]. 艺海 2020(06) |
[5] 迷乱棋局中的人性探索——张艺谋新片《影》分析[J]. 电影评介 2018(17) |
[6] 论张艺谋《影》的视觉信仰与思维创造[J]. 东方艺术 2019(03) |
[7] 张艺谋的“神”与“形”[J]. 电影文学 2019(09) |
[8] 《影》:消色的绚烂与极简的繁复——兼论张艺谋电影风格的一贯性[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9] 复调合声与边缘逆写——张艺谋电影中女性身体美学研究[J]. 电影评介 2018(03) |
[10]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11) |
[11] 张艺谋电影的意境营造[J]. 西部广播电视 2017(10) |
[12] 礼的仪式化呈现:张艺谋电影的一种文化策略[J]. 创作与评论 2017(14) |
[13] 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语言探析[J]. 新闻研究导刊 2017(16) |
[14] 论张艺谋电影对男权文化的批判[J]. 文学教育(上) 2017(10) |
[15] 论张艺谋电影《十面埋伏》中的色彩与音乐[J]. 新闻研究导刊 2015(24) |
[16] 浅析张艺谋电影改编特色——文学的影像诠释[J]. 大众文艺 2014(23) |
[17] 张艺谋电影“走出去”策略论[J]. 东南传播 2015(06) |
[18] 色彩美学的风格呈现——以张艺谋电影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 2015(18) |
[19] 张艺谋电影后殖民主义批评之批评[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
[20] 张艺谋电影的国际化合作模式探析——以《长城》为例[J]. 文教资料 2020(32) |
[21] 论张艺谋电影中的赋比兴[J]. 牡丹 2020(08) |
[22] 当谈论《长城》时我们在谈论什么?[J]. 新民周刊 2016(50) |
[23] 浅析张艺谋电影造型语言的审美特征[J]. 青年文学家 2017(02) |
[24] 试论张艺谋电影的艺术转型[J]. 北方文学 2016(26) |
[25] 《长城》:叙事视角、文化角力及其生产机制[J]. 戏剧与影视评论 2017(03) |
[26] 张艺谋电影中中国国家形象的正负对峙——以张艺谋1987-2010年间的电影以及宣传片为例[J]. 牡丹 2017(15) |
[27] 张艺谋审美情怀的转变[J]. 中国文艺家 2017(09) |
[28] 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运用艺术[J]. 芒种 2014(21) |
[29] 论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语言[J]. 作家 2013(20) |
[30] 超越平衡的力量——张艺谋电影模式浅析[J]. 电影 2008(06) |
相似文献
[1]论电影文学品格的恒久魅力[D]. 马丽萍.重庆师范大学2007 |
[2]中国贺岁片台词中的语言模因研究[D]. 亢荣珍.安徽大学2010 |
[3]王朔电影改编的台词研究[D]. 张冠军.山西师范大学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