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液态金属电极材料与储能电池系统的研究

新型液态金属电极材料与储能电池系统的研究

储能技术是消除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瓶颈的关键技术,可改善电力供需矛盾,平抑电网峰谷差,提高电网安全性和稳定性。在众多储能技术中,电化学储能具有能量密度高、响应时间快、维护成本低、安装灵活方便等特点,成为电网储能技术的发展方向。然而,现有成熟的电化学储能技术难以全面满足大规模电网储能应用对储能成本和循环寿命的要求。液态金属电池具有无隔膜的三层自分层的新型电池结构设计,不仅有利于放大和规模化生产,而且不受传统电池中电极变形、枝晶生长等退化机制影响,原理上可实现电池的超长时间安全运行。同时,由于电极-电解质之间均为液-液界面,使得电池具有超快的电荷传输动力学。因此,液态金属电池以低成本、长寿命和优异的高倍率性能等优势,在大规模电网储能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论文针对目前液态金属电池存在的能量密度低的问题,设计了锂基液态金属电池新型正极材料,并对其充放电性能和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为降低电池工作温度,开发了与低温锂基电池电解质匹配的正负极材料,对其循环稳定性机理进行了研究,同时探索了低温锌基液态金属电池的充放电行为和机理,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设计并研究了高能量密度的新型Li‖Sb-Bi-Sn液态金属电池体系。三元合金正极中Sb、Bi组分决定了充放电电压平台,Sn元素对电压基本没有影响。Sn元素不仅降低了合金熔点,也提供了液态的快速锂扩散通道。由于Sb、Bi具有不同的锂化电位,使合金锂化过程呈现分步反应特性。充放电过程中,放电产物微观结构产生动态变化,产物层中出现的裂纹,提供了新的锂扩散通道。电极中快速的原子扩散、较小的欧姆电阻和电荷转移电阻,共同作用提高了电极的动力学性能,使得Li‖Sb-Bi-Sn电池表现出优良的倍率性能。三元组分低熔点合金的设计,降低了惰性组分Sn的含量,提高了 Sb、Bi活性组分的含量和利用率,使得Li‖Sb-Bi-Sn电池能量密度高达260 Wh kg-1,而电池的电极材料成本仅为59 $ kWh-1。(2)通过匹配低熔点LiCl-KCl熔盐电解质,设计了系列低熔点正极材料并研究了低温下Li基电池的充放电性能。设计的一系列Sb-Bi-Sn、Sb-Bi-Pb合金熔化温度低于400℃,合金中Sb、Bi组分决定了充放电电压平台,Sn或Pb元素降低了合金熔点,对电压基本没有影响。LiCl-KCl熔盐与金属Li之间的置换反应会导致钾含量的下降,添加金属K可起到抑制置换反应正向进行的作用,有助于维持熔盐成分的稳定。以LiCl-KCl熔盐为电解质、LiK为负极、低熔点合金作为正极的电池,可在400℃下稳定充放电循环。LiK‖Sb30Bi40Sn30电池放电能量密度可达241 Wh kg-1,材料成本为68.8$ kWh-1;LiK‖Sb30Bi40Pb30电池能量密度略有下降,为194 Wh kg-1,而材料成本为62.8$ kWh-1。以Pb替代Sn,电池的材料成本下降了 8.7%。(3)系统研究了以Zn、Sn或Zn5Sn5合金为负极,Bi为正极,LiCl-KCl-ZnCl2熔盐作为电解质的锌基液态金属电池,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重置换反应的充放电新机理。锌基电池可以在375℃的较低温度下稳定地充放电。放电过程主要由Zn和Bi离子之间的置换反应主导,即放电过程负极中的Zn和正极附近的Bi离子分别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充电过程则相反。基于此置换反应机制,锌基电池的电压平台可达0.79~0.88 V。得益于具有优化组成的熔盐电解质,电池循环过程中平均库仑效率大于96%。

基本信息

题目新型液态金属电极材料及储能电池体系研究
文献类型博士论文
作者赵汪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导师李平
文献来源北京科技大学
发表年份2020
学科分类工程科技Ⅱ辑
专业分类电力工业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液态金属储能电池关键技术研究》(2018YFB0905600)
分类号TM912
关键词储能,液态金属电池,电极,高能量密度,低温
总页数:125
文件大小:11951K

论文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液态金属电池简介
    2.1.1 液态金属电池原理
    2.1.2 液态金属电池优缺点
  2.2 液态金属电池发展历史
  2.3 液态金属电池研究现状
    2.3.1 金属电极
    2.3.2 电解质
    2.3.3 电池性能
    2.3.4 其它影响性能的因素
  2.4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2.4.1 选题依据
    2.4.2 研究内容
3 锂基电池高能量密度正极材料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电极/电解质材料制备
    3.1.2 电池组装
    3.1.3 电化学性能测试
    3.1.4 材料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Sb-Bi-Sn合金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
    3.2.2 Sb-Bi合金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
    3.2.3 Sb-Bi-Sn合金正极材料反应机理
    3.2.4 Li‖Sb-Bi-Sn电池循环性能和材料成本
  3.3 本章小结
4 低温锂基电池正极材料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电极/电解质材料制备和电池组装
    4.1.2 电化学性能测试和材料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低熔点电解质稳定性研究
    4.2.2 低熔点合金正极材料设计
    4.2.3 低熔点合金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
    4.2.4 低温锂基电池循环性能
  4.3 本章小结
5 低温锌基液态金属电池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电极/电解质材料制备
    5.1.2 电池组装
    5.1.3 电化学性能测试
    5.1.4 材料表征
  5.2 结果与讨论
    5.2.1 Zn‖Bi电化学性能
    5.2.2 Sn‖Bi电化学性能
    5.2.3 ZnSn‖Bi电化学性能
    5.2.4 电解质材料分析和锌基电池反应机理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7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参考文献

[1] 国内储能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 电力与能源 2020(06)
[2] 首批科技创新(储能)试点示范项目正式发布[J]. 中国能源 2020(12)
[3] 计及风电消纳的共享储能优化模型[J].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1)
[4] 考虑多元储能差异性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储能协同优化配置[J]. 电工技术学报 2021(01)
[5] 储能电站能效分析及优化设计[J]. 电工电气 2020(12)
[6] 储能亟需告别潜规则[J]. 能源 2021(01)
[7] 欧洲储能停滞不前 未来发展难以预测[J]. 新能源科技 2020(11)
[8] 储能产业发展带来的能源革命及其关键管理科学问题[J]. 系统管理学报 2021(01)
[9] 计及功率密度约束含氢储能的预装式多元储能电站容量优化配置研究[J]. 电工技术学报 2021(03)
[10] 配备储能的光伏发电项目成本的数学模型分析[J]. 科技风 2021(02)
[11] “可再生+储能”症结所在及破局之道[J]. 电器工业 2021(03)
[12] 风电场中储能电站应用场景及经济效益分析[J]. 山东电力技术 2021(02)
[13] 2020中国储能政策盘点:储能将正式迈入“十四五”发展新阶段[J]. 新能源科技 2021(02)
[14] 储能商业化之路需“内外兼修”[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20(34)
[15] 配电网分布式储能集群调压控制策略[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21(04)
[16] 考虑储能容量的电网电能质量治理策略[J]. 可再生能源 2021(03)
[17] 大规模储能电站模块化建设方案研究[J]. 能源与环境 2021(01)
[18] 一种考虑可再生能源不确定性的分布式储能电站选址定容规划方法[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01)
[19] 大规模储能学科建设之我见[J]. 电气时代 2020(01)
[20] 分布式储能的典型应用场景及运营模式分析[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20(04)
[21] 储能电站新技术与应用[J]. 供用电 2020(02)
[22] 一种混合储能参与电网一次调频的充放电策略[J]. 供用电 2020(02)
[23] 基于遗传算法的移动储能车调度方案优化及应用[J]. 浙江电力 2020(03)
[24] 储能冰点[J]. 能源 2020(Z1)
[25] 计及多类型电储能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运行对比分析研究[J]. 电网与清洁能源 2020(02)
[26] 主被动结合的储能电站分布式能源孤岛检测方法[J]. 信息技术 2020(04)
[27] 光伏分散入网条件下复合储能经济性分析[J]. 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 2019(24)
[28] 客户侧分布式储能消纳新能源的互动套餐和多元化商业模式研究[J]. 电网技术 2020(04)
[29] 能源互联网背景下共享储能的商业模式探索与实践[J]. 电力建设 2020(04)
[30] 2020年“储能新技术研究与应用”专栏征稿函[J]. 电气应用 2020(02)

相似文献

[1]多运行场景下储能优化配置方法及实现策略[D]. 曹敏健.东南大学2019
[2]面向电力系统不同环节的电池储能配置研究[D]. 徐国栋.上海交通大学2019
[3]电力储能经济性分析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 丁捷.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20
[4]计及时序特性的微电网可靠性评估及其在储能优化配置中的应用[D]. 廖庆龙.重庆大学2017
[5]基于链式储能的功率转换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付真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
[6]储能型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的关键技术研究[D]. 吉宇.东南大学2015
[7]BaTiO3-BiMeO3基储能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司峰.电子科技大学2020
[8]多硫化钠/溴液流储能电池的研究[D]. 周汉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6
[9]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自律型风电场储能容量优化配置研究[D]. 俞晓冬.山东大学2020
[10]分布式储能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武震.天津大学2014
新型液态金属电极材料与储能电池系统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