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辽宁省对地域文化的传承愈加重视,以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为代表,被称为满族文化的发祥地。赫图阿拉古城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AAAA级景区,成为了该县重要的旅游与展示满族文化的场所。但目前景区挖掘和展示满族特色文化的能力有限,缺少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内涵,保留下来的满族文化活动空间并未得到利用,现有的活动内容也偏离了场所的本质。本研究选取国家级传统村落赫图阿拉村内的赫图阿拉古城为研究对象,对古城内保留的后金时期历史文化遗迹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文献调查及实地勘察分析赫图阿拉古城内的满族文化活动,并分析出满族文化展示所需要的空间载体需求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结果表明,赫图阿拉古城所涉及的满族文化活动分为皇家文化活动、八旗衙门文化活动、村民文化活动3大类55小类,村民文化活动的31类为最多占总活动种类的50%以上。皇家文化活动集中在赫图阿拉内城,八旗衙门文化活动遍布内城与外城,村民文化活动集中在外城,皇家文化活动与村民文化活动在空间上通过内外城被完全割裂。皇家文化活动以登基大典、宗教祭祀为主,所需空间载体均超过10000㎡;八旗衙门活动多以弓矢等军事、体育训练、应急管理为主,空间形式为封闭式;村民文化活动与狩猎、农业、舞蹈、萨满祭祖、节日庆祝、婚俗丧葬、饮食礼仪相关,所需空间载体在300㎡以内。另外,皇家活动与八旗衙门活动的人数规模普遍较高,而村民的活动人数普遍较低;2m至5m观赏距离的种类分布较为均匀,10m到200m距离的活动种类数量呈逐步递增趋势;满族文化活动的空间利用用地规模会分成了两个峰值,分别为150㎡区域和30000㎡区域,即中小尺度和大尺度的两个活动用地规模。赫图阿拉古城文化活动具有皇家、八旗衙门、乡村同在一城的特点,目前赫图阿拉古城的满族文化活动仅有皇家登基、祭祀展示活动和村民的集市活动,完全没有把皇室、军人与村民各类人群的活动特征表现出来。通过本论文所分析出的满族文化活动特征与种类,应在赫图阿拉内城周边增加八旗衙门的活动,在赫城湖北岸与赫图阿拉新村增加村民文化活动。根据赫图阿拉内外城现有的场地资源,开展不同等级与规模的文化活动,达到宣传满族文化,提高赫图阿拉村民收入并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基本信息
题目 | 新宾赫图阿拉古城内外满族文化活动及空间利用研究 |
文献类型 | 硕士论文 |
作者 | 张汇族 |
作者单位 | 沈阳农业大学 |
导师 | 闫红伟,邓舸,王洪达 |
文献来源 | 沈阳农业大学 |
发表年份 | 2020 |
学科分类 | 工程科技Ⅱ辑 |
专业分类 | 建筑科学与工程 |
分类号 | TU984.2 |
关键词 | 赫图阿拉古城,满族,文化活动,空间利用 |
总页数: | 74 |
文件大小: | 3569k |
论文目录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1.1.2 辽宁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 |
1.1.3 新宾满族文化的传承与缺失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传统村落研究 |
1.2.2 满族文化的研究现状 |
1.2.3 活动空间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传统村落 |
1.6.1 概述 |
1.6.2 传统村落的价值 |
1.6.3 传统村落的价值评定 |
1.7 满族文化 |
1.8 空间利用 |
第二章 新宾赫图阿拉古城内外满族文化活动研究 |
2.1 地理位置 |
2.2 历史沿革 |
2.3 自然环境 |
2.4 人文环境 |
2.4.1 文字文化 |
2.4.2 建筑文化 |
2.4.3 八旗文化 |
2.4.4 狩猎文化 |
2.4.5 农业文化 |
2.4.6 饮食文化 |
2.4.7 节日文化 |
2.5 文化活动现状 |
2.5.1 皇家文化活动 |
2.5.2 八旗衙门文化活动 |
2.5.3 村民文化活动 |
第三章 新宾赫图阿拉古城内外满族文化活动空间及利用研究 |
3.1 活动空间利用 |
3.1.1 皇家活动的空间利用 |
3.1.2 八旗衙门活动空间利用 |
3.1.3 村民文化活动空间利用 |
3.2 赫图阿拉古城满族文化活动的空间利用特征 |
3.2.1 赫图阿拉古城满族文化活动的空间利用用地规模特征 |
3.2.2 赫图阿拉古城满族文化活动的空间利用平面分布特征 |
3.2.3 赫图阿拉古城满族文化活动的空间利用场地属性特征 |
3.2.4 赫图阿拉古城满族文化活动的空间利用人数特征 |
3.2.5 赫图阿拉古城满族文化活动的空间利用观赏距离特征 |
3.2.6 赫图阿拉古城满族文化活动的空间利用经济价值特征 |
3.3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录 赫图阿拉古城满族活动与空间利用统计表 |
致谢 |
参考文献
[1] 森林文化影响下的赫图阿拉古城生态治水智慧挖掘[J].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20(03) |
[2] 永远的赫图阿拉[J]. 中国地名 2016(06) |
[3] 赫图阿拉的月亮[J]. 满族文学 2019(03) |
[4] 林雪代表作选[J]. 中国诗歌 2017(10) |
[5] 赫图阿拉故城[J]. 今日辽宁 2018(05) |
[6] 赫图阿拉的背影[J]. 满族文学 2017(01) |
[7] 祭祖的路上[J]. 词刊 2017(03) |
[8] 我爱您,无垠的北方大地(组诗)[J]. 民族文学 2017(08) |
[9] 赫图阿拉乡愁[J]. 鸭绿江(上半月版) 2016(09) |
[10] 大地葵花[J]. 诗选刊 2015(11) |
[11] 赫图阿拉(组章)[J]. 青年文学 2010(05) |
[12] 赫图阿拉帝国梦[J]. 中华文化画报 2008(03) |
[13] 赫图阿拉(组诗)[J]. 星星诗刊(上半月刊) 2008(01) |
[14] 赫图阿拉秋色(组诗)——辛亥百年的另一种纪念[J]. 诗潮 2011(09) |
[15] 林雪的诗(10首)[J]. 诗歌月刊 2008(02) |
[16] 致“赫图阿拉”:“痛使我坐卧不安”——论林雪的《大地葵花》[J]. 当代作家评论 2008(04) |
[17] 乡村文化旅游吸引力的多层次评价——以辽宁赫图阿拉村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12) |
[18] 赫图阿拉大清龙兴第一城[J]. 中华遗产 2008(06) |
[19] 赫图阿拉:探寻大清宝藏之谜[J]. 中国民族 2008(01) |
[20] 赫图阿拉,大清王朝的启运之地——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赫图阿拉村[J]. 生态文明世界 2017(01) |
[21] 关于赫图阿拉城址出土明代瓷器的思考[J]. 南方文物 2011(02) |
[22] 大清赫图阿拉宝藏之谜[J]. 章回小说(下半月) 2009(06) |
[23] 林雪的诗[J]. 诗选刊(下半月) 2008(02) |
[24] 安静而缓慢地写诗(组诗)[J]. 诗潮 2008(01) |
[25] 空谷蹄声[J]. 民族文学 2009(10) |
[26] 林雪的诗[J]. 诗林 2008(01) |
[27] 中国古城巡礼(四十四)[J]. 历史教学问题 2013(04) |
[28] 赫图阿拉糠灯[J]. 满族文学 2016(05) |
[29] 隐匿的激情(散文)[J]. 海燕 2011(02) |
[30] 红门[J]. 鸭绿江(下半月版) 2008(03) |
相似文献
[1]社区营造视角下赫图阿拉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D]. 郭曼曼.沈阳建筑大学2017 |
[2]辽宁省赫图阿拉村乡村景观综合评价研究[D]. 贺靓.沈阳农业大学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