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旅游的重点在于可持续发展,对景区内的规划以及资源的开发以保护性开发为主,是寓教于游的旅游形式。与传统旅游方式相比,生态旅游更注重生态性,所涵盖的范围也更广。传统旅游注重的是经济效益,以单一形式的观光旅游为主,而生态旅游则是在此基础上强调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对传达生态保护理念、发展可持续化、建设生态文明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与教育意义,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并且可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如负责游客食住等基本需求的餐饮住宿业、负责景区物资运输等的交通运输业、为游客提供景区信息资讯或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服务业、针对旅游行程安排的旅行社等。同时,由于人们需求的丰富性,旅游形式也衍生出了多种方式。例如,以度假为主的个人游、亲子游、家庭游;以单位集体为主的团建、商务游;以体验不同地域的风俗节庆为主的假日游等。人们旅游目的与需求的不同,使旅游形式发了多种变化,也在无形中影响了景区的开发经营模式和服务形式,景区服务区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景区服务区作为一种综合服务形式,是景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生态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既承担了为游客和景区提供基础功能,例如可以为游客提供线下售票、取票、咨询、纪念品买卖、停车、换乘等功能,为景区提供管理、日常办公等功能,又承担了面向社会展示地域文化、传播生态理念的衍生功能。因此,服务区的建筑设计需要以生态旅游理念为指导核心,以生态旅游的特征为基点,以景区特色、地域文化、自然资源为载体,同时功能满足游客需求。这样的设计是服务区建筑设计发展的必然转变,是实现生态旅游的必然选择。本文提出在生态旅游理论下,基于生态旅游特征的查干湖景区服务区建筑设计研究。首先,进行了生态旅游和服务区理论方面的相关综述,归纳总结出生态旅游特征对服务区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其次,通过现状调研分析了查干湖景区服务区建筑设计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生态旅游特征,提出了查干湖景区服务区的设计思路及对策;最后,以查干湖南门服务区建筑设计项目为例,根据其概况和现状明确了设计框架,将生态旅游特征与建筑设计联系起来应用到项目中。综上所述,本文将生态旅游理论作为参考基础,对基于生态旅游特征的景区服务区建筑设计进行研究,提出可行的设计策略,为景区服务区建筑设计提供新思路,以此为服务区的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基本信息
题目 | 基于生态旅游特征的查干湖景区服务区建筑设计研究 |
文献类型 | 硕士论文 |
作者 | 沈佳琳 |
作者单位 | 长春工程学院 |
导师 | 王丽颖,孙宇 |
文献来源 | 长春工程学院 |
发表年份 | 2020 |
学科分类 | 工程科技Ⅱ辑 |
专业分类 | 建筑科学与工程 |
分类号 | TU247 |
关键词 | 生态旅游,服务区,建筑设计 |
总页数: | 63 |
文件大小: | 8083k |
论文目录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旅游景区服务区建筑设计相关理论综述 |
2.1 生态旅游相关理论 |
2.1.1 生态旅游的概念 |
2.1.2 生态旅游的特征 |
2.2 生态旅游特征对服务区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 |
2.2.1 可持续性的影响 |
2.2.2 复合性的影响 |
2.2.3 原生性的影响 |
2.3 服务区相关理论 |
2.3.1 景区服务区的概念 |
2.3.2 服务区的属性 |
2.3.3 服务区的功能 |
2.4 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区建筑设计原则 |
2.4.1 结合自然环境原则 |
2.4.2 传承地域文脉原则 |
2.4.3 尊重信息时代原则 |
2.4.4 坚持持续发展原则 |
2.5 本章小结 |
3 查干湖景区服务区设计策略及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
3.1 景区基本概况 |
3.2 景区所占优势 |
3.2.1 区位优势 |
3.2.2 交通优势 |
3.2.3 人文优势 |
3.2.4 资源优势 |
3.2.5 需求优势 |
3.3 存在的问题 |
3.4 设计思路和策略 |
3.4.1 设计思路 |
3.4.2 设计策略 |
3.5 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
3.5.1 导电混凝土 |
3.5.2 雨水收集系统 |
3.6 本章小结 |
4 查干湖南门服务区方案设计与实践 |
4.1 设计条件 |
4.1.1 交通位置条件 |
4.1.2 旅游资源条件 |
4.2 设计理念 |
4.2.1 基于查干湖地域文化 |
4.2.2 基于查干湖自然环境 |
4.3 游客服务中心设计 |
4.3.1 总平面布局 |
4.3.2 功能分析 |
4.3.3 设计元素的提取 |
4.3.4 技术的应用 |
4.4 生态停车场设计 |
4.4.1 流线设计 |
4.4.2 人流分析 |
4.4.3 关键技术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1] 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高职《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践能力培养探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0(24) |
[2] 后疫情时代旅游景区振兴对策——基于浙江台州的调查研究[J]. 江苏商论 2020(12) |
[3] 我国智慧景区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 科技广场 2020(04) |
[4] 基于游客体验的旅游景区质量提升策略研究——以南京灵谷寺旅游景区为例[J]. 商业经济 2020(12) |
[5] 创建国家5A级景区背景下的校企合作路径研究[J].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20(04) |
[6] 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晋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J]. 新西部 2020(Z6) |
[7] 基于热力图大数据的城市景区人群聚集研究——以南昌市主城区为例[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20(20) |
[8] 智慧灯杆在智慧景区中的应用[J]. 智能建筑 2020(09) |
[9] 乡村景区化的理论与实践路径探究[J]. 山西农经 2021(02) |
[10] 仿古景区如何告别“千街一面”[J]. 决策探索(上) 2021(02) |
[11] 标准化助力智慧景区高质量发展[J].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21(01) |
[12] 中国沙漠型旅游景区发展现状及前景[J]. 中国沙漠 2021(01) |
[13] 山西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可达性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1(02) |
[14] 省域智慧景区建设实践与思考——以河南省为例[J]. 管理工程师 2021(01) |
[15] 重庆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1(01) |
[16] 乔家大院景区周边环境优化利用模式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2) |
[17] 导游讲解对旅游景区形象的影响研究[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11) |
[18] 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景区的影响调研及应对策略——以襄阳市为例[J].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1) |
[19] 旅游景区类微信公众号的优化策略研究——以河南省5A级旅游景区为例[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1(01) |
[20] 新疆赛里木湖景区生态保护措施及成效研究[J].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1(02) |
[21] 论济南景区旅游纪念品研究与开发[J]. 福建茶叶 2019(10) |
[22] 光影视阈下的别样景致——国内景区宣传片的发展现状及策略[J]. 区域治理 2019(35) |
[23] 中国A级景区等级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
[24] 山西省A级旅游景区服务与环境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9(04) |
[25] 探究网络营销对景区传统营销的影响及协同发展[J].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9(12) |
[26] “五态融合”范式的景区村庄规划设计探索——以浙江省A级景区村庄石壁湖村为例[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
[27] 景区社区一体化模式发展分析——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0(01) |
[28] 关于加强自然类旅游景区资产管理的思考[J]. 现代园艺 2019(24) |
[29] 福州市A级旅游景区时空演化特征分析[J]. 台湾农业探索 2019(06) |
[30] 文物保护在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中的融合分析[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24) |
相似文献
[1]景区慢行系统规划设计研究[D]. 邢立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9 |
[2]湖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及其优化研究[D]. 陈帅.华中师范大学2016 |
[3]基于共生理论的旅游景区集镇规划研究[D]. 刘笑芳.西南交通大学2014 |
[4]旅游景区设计中文化的运用与打造的研究[D]. 杨攀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
[5]旅游景区栏杆设计研究[D]. 范春星.福建农林大学2011 |
[6]景区公厕设计初探[D]. 周晓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
[7]“用户体验”视角下的山水瑶城智能景区设施系统设计研究[D]. 阎石发.桂林理工大学2020 |
[8]开放式景区游憩绿道体系及选划研究[D]. 罗丹.上海师范大学2015 |
[9]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景区商业街设计探讨[D]. 海鹏.河南大学2013 |
[10]旅游景区街道空间个性化营造研究[D]. 史硕.湖南大学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