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学生交流比较少。这种教学模式很难达到提高语言能力的目的。现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所花时间和代价与教学效果不相适应的” 问题。 正如李岚清曾指出的那样:“很多学生经过了4年的外语学习,然而大多数学生都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所以,进一步提高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呼声日益高涨,深化外语教学改革已刻不容缓。近些年来,网络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从培养目标到学习内容、从教学方法到组织形式等各个环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与教学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对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和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创造基础。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代表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时空开放性和广泛的交互性等特点,能够彻底打破以往人们交往的时空晃限,提高了沟通的效率,使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学习者可以互相交流,能实现范围更广和质量更高的学习过程。这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2l世纪新型人才的培养。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借助不同的画面(静态和动态)、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方式(文字、图片、动画、音像、影视资料等)创造出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的形象化教学环境。它能将枯燥的单词、语法、短语转化成生动活泼的图像、视频,使学生的视、听觉器官同时受到刺激,使教材和媒体间优势互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部在2003年并委托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开发设计网络教学系统。2004年1月,教育部高教司印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教学要求》被很多人理解为大学英语的新教学大纲。1999年的大纲把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规定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而在《教学要求》中,这一目标变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第二、教学要求的变化 g两个大纲.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基本相同,但《教学要求》特别提出,
各校在教学中应安排一定的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的内容。 第三、课程设置的变化:原有的大纲把重点放在打好语言基础上,因此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的课程被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而《教学要求》更强调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所以,在突出语言应用类课程的同时也注意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等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机结合。
第四、教学模式的变化:1999年的大纲注重的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而《课程要求》明确指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二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憎可以看出,《教学要求》在充分考虑和合理继承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秀部分的基础上,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式学习的新模式。因此,《教学要求》不仅是对旧的教学模式的挑战也是对广大大学英语教师的传统教师观、教学观的一次挑战。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四代教材已经完成从纸质平面教材到多媒体立体式教材的过渡,有进步,但“以教师为中心” 的教学模式并未被打破。虽然教材载体多样,但教材资源未被充分地利用。其主要原因是教材的本质仍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主,教材的网络版是纸质教材的翻版,而非延伸。计算机只是被看作为一个辅助的工具,没能与课程完全整合,没有真正成为生态化外语教学环境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鉴于此,目前的教材很难达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 因此,第五代教材的开发和编写刻不容缓。
《教学要求》颁布后,教育部紧接着在2004年2月18日召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吴启迪副部长指出,我国已提出和研制出一些教学系统和教材,包括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学体验英语’’教学系统、清华大学的“新时代交互英语’’教学系统、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系统、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的“新理念大学英语” 教学系统。这些系统已通过教育部组织专家验收,得到肯定和赞赏。今天,在我们讨论大学英语教材时,不能停留在纸质教材的传统概念上,而应该看到大学英语改革,必然导致对大学英语教材的改革。新的大学英语教材,应包括配套的电子或网络教学系统。
如果没有这样的网络教学系统,再好的大学英语教材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编写适合21世纪的立体化精品教材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新教材主要按照生活逻辑,并辅之以学习心理逻辑和学科逻辑,分别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为主题,以相应的学科知识为支撑,结合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所遇到的问题,按照感受生活、理解生活、适应生活、反思生活、创新生活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建构的。这一教材建构方法较好地实现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新教材特有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
但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的逻辑结构不等于教学过程的逻辑程序。因为教材有普适性的特点,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每位学生的学和每位教师的教,有必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适度调整重组教材,从而优化教材结构。 具体要做到:
根据教与学的需要,在教材的基本框架内,对教材的逻辑结构、内容的前后程序作一定的调整重组,形成合理、清晰、流畅的教学结构,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材的调整重组包括:某一框题内部内容的调整重组;同一课内不同框题内容的重新布局;相关内容归类合并或不同程度的重复。 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例,其逻辑结构是: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 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规范市场秩序 市场配置资源的局限性。 教学中笔者把这一逻辑结构调整为: 具体有两处调整: 一是调整为“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市场配置资源的局限性 规范市场秩序” 教学逻辑结构。这样调整有助于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市场调节,更深刻、全面地理解市场经济;突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市场秩序,强调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